女法警Orsolya带着几位宪兵,进( jìn)到一名无家可归男子的( de)地下室,奉法院之命进行( xíng)驱逐,却发现流浪汉已经( jīng)把自己吊死在暖气管上( shàng)。Orsolya带着巨大的愧疚心理,放( fàng)弃了和丈夫及孩子去希( xī)腊海岛的度假计划,留在( zài)特兰西瓦尼亚城市Cluj,逢人( rén)必说一遍那段让自己不( bù)能安睡的可怕记忆。导演( yǎn)拉杜·裘德也不厌其烦地( dì)将重复展现这些相似的( de)倾诉。这就是2025年柏林电影( yǐng)节银熊奖最佳剧本《二〇二( èr)五年的欧陆》的主干剧情( qíng)。
这让我想起拉杜·裘德的( de)导演处女作《世界上最快( kuài)乐的女孩》,一部可以看得( dé)让人咬牙切齿、哀其不幸( xìng)的好电影。中奖了一辆价( jià)格不菲新车的女孩,得为( wèi)作为汽水品牌的赞助商( shāng)拍一条商业广告,因此不( bù)得不一次次给自己灌水( shuǐ)。
而在主干剧情之外,故事( shì)都有着各自精彩的延申( shēn)。《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》里( lǐ),父母和女孩为了车的归( guī)属和用途发生的争持,为( wèi)了让这部车名义上的主( zhǔ)人放弃所有权,卖车凑钱( qián),父亲搬出了不知多少的( de)大道理,从美好的愿景到( dào)维系亲情的良心。《二〇二五( wǔ)年的欧陆》,这位法警女主( zhǔ)角,在一次次跟亲友倾诉( sù)可怕的目击记忆后,又会( huì)接着将话题引入和我们( men)日常生活或远或近的政( zhèng)治议题,特兰西瓦尼亚的( de)归属、对吉普赛人的歧视( shì)、罗马尼亚在欧盟的尴尬( gà)地位、巴以冲突和俄乌战( zhàn)争、古典法学与禅宗故事( shì)……
毕竟女主角是曾担任大( dà)学法学教授的法警,又是( shì)一位安家在特兰西瓦尼( ní)亚重要城市克卢日的匈( xiōng)牙利人,而特兰西瓦尼亚( yà)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( zhàn)后才被从奥匈帝国割出( chū),而并入了罗马尼亚。因此( cǐ),她会在日常生活中或多( duō)或少的与亲友谈论甚至( zhì)争持政治议题,并不足为( wèi)奇。
只不过,在导演拉杜·裘( qiú)德看似随意实则精细的( de)剧作结构、熟练的镜头调( diào)度,以及角色非常融入日( rì)常的表演中,会让观众产( chǎn)生一种哭笑不得的情绪( xù)。觉得这些场景,与我们日( rì)常生活的闲聊也太像了( le),导演也太善于讲段子了( le)。只不过,如若只是讲段子( zi),那这些场景或许还不如( rú)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,可( kě)拉杜·裘德的厉害之处就( jiù)在于,能够把这些日常段( duàn)子巧妙融入总体剧情框( kuāng)架之下,制造出引人深省( shěng)的艺术效果。
当然,这也是( shì)罗马尼亚新浪潮难以被( bèi)模仿的厉害之处。1977年出生( shēng)的拉杜·裘德,已经算是肇( zhào)始于2005年的罗马尼亚新浪( làng)潮(以Cristi Puiu作品《The Death of Mr. Lazarescu》为代表)之晚辈( bèi),却一直以善于营造那种( zhǒng)揪心的现实与影片对等( děng)时间,而在欧陆各大电影( yǐng)节、尤其是柏林电影节屡( lǚ)有斩获。2015年的《喝彩》(Aferim!)拿到了( le)柏林最佳导演奖;2021年的《倒( dào)霉性爱,发狂黄片》则直接( jiē)稳定金熊奖最佳影片。
再( zài)列举下近20年来、在柏林电( diàn)影节斩获大奖的其他罗( luó)马尼亚电影:《想吹口哨我( wǒ)就吹》(If I Want to Whistle, I Whistle),2010,评审团大奖;《孩童姿( zī)势》(Child’s Pose),2013,金熊奖最佳影片;《安娜( nà),我的爱》(Ana, mon amour),2017,杰出艺术贡献奖( jiǎng);《不要碰我》(Touch Me Not),2018,金熊奖最佳影( yǐng)片……好吧,柏林电影节干脆( cuì)改名叫罗马尼亚新浪潮( cháo)电影节得了。这些作品既( jì)有血脉相承的相似处,又( yòu)各自具备独特的艺术创( chuàng)新。这些罗马尼亚艺术家( jiā)们,简直是一个个刨析社( shè)会的外科手术专家,将真( zhēn)实而残酷的现实,放大到( dào)大银幕前,在给观众造成( chéng)心悸甚至心烦的观看感( gǎn)受之外,还不断植入自己( jǐ)刨析社会的方法和理念( niàn)。让其他国家的电影艺术( shù)家们不得不在艳羡中纳( nà)闷:这些罗马尼亚同行们( men),就没有灵感枯竭的时候( hòu)吗?新浪潮究竟什么时候( hòu)是个头啊?
回到这部《二〇二( èr)五年的欧陆》,女法警Orsolya一次( cì)次的重复哀怨,其实占据( jù)电影故事的时间并不长( zhǎng),远不至于像《警察,形容词( cí)》那样就聚焦一次跟踪,或( huò)者如《倒霉性爱,发狂黄片( piàn)》的第一部分那样,用与现( xiàn)实等长的镜头,来营造时( shí)间的压迫感。抛开了罗马( mǎ)尼亚新浪潮的这种“魔法( fǎ)时间模板“,拉杜·裘德更多( duō)是在借鉴和致敬罗伯托( tuō)·罗西里尼名作《一九五一( yī)年的欧洲》。后者故事中,由( yóu)英格丽·褒曼饰演的艾连( lián)妮,因丧子之痛,而完全投( tóu)身于战后贫民窟里的慈( cí)善事业,甚至搬出豪宅,与( yǔ)穷困潦倒的妓女们同吃( chī)同住,以获得灵魂的慰藉( jí)。
到了《二〇二五年的欧陆》,Orsolya则( zé)在强烈的愧疚感之下,有( yǒu)意无意地走遍被她逼死( sǐ)了的流浪汉足迹,只不过( guò)她每一次与亲友的哀怨( yuàn),都少不了那句,“法律上我( wǒ)并无责任“。这让Orsolya始终能把( bǎ)罪责,推给法院,以及让法( fǎ)院下达驱逐令的地产商( shāng)。等丈夫和孩子差不多要( yào)从希腊度假回来了,Orsolya的自( zì)责期也就差不多该过去( qù)了吧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( yì)就这么巧妙地嫁接到了( le)罗马尼亚新浪潮身上。
一( yī)天Orsolya独自走进克卢日郊外( wài)的恐龙公园,在机械霸王( wáng)龙的嘶吼声中,向天父认( rèn)罪和寻求宽恕。而这部电( diàn)影最开头,也是那位流浪( làng)汉生命中的最后一天。醉( zuì)醺醺的他,拎着劣质高度( dù)酒,来到空无一人的恐龙( lóng)公园拾荒,在大家伙们发( fā)条般的机械动作和嘶吼( hǒu)声中,走回城市,走回地下( xià)室,走到迎接驱逐令到来( lái)的生命终点。